能礦聚焦 .News
現如今,綠色發展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作為貴州省唯一開發錳資源系列產品的國有企業——貴州能礦錳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能礦錳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的綠色發展理念,發展新質生產力,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的特色之路。
2023年以來,通過一系列探索與實踐,能礦錳業收獲頗豐,先后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貴州省創新型中小企業”“貴州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貴州省節水型企業”“貴州省環保信用綠標企業”等諸多榮譽稱號。不僅如此,公司還建成了貴州省唯一的“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重點實驗室”,并成功獲批2024年貴州省“富礦精開”最大科研項目——“貴州省中低品位碳酸錳礦高效采選冶技術課題”。同時,能礦錳業與企業、高校聯合開發《中低品位碳酸錳礦高效采選冶技術及示范》項目,持續激發企業內生動能,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核心競爭力,立志成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電池材料優質供應商。
一、培元固本,強壯筋骨,激發科技賦能“源動力”
“十四五”中后期,能礦錳業精準緊扣貴州省“六大產業”核心戰略,聚焦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敏銳搶抓發展戰略機遇,著力打造錳資源循環經濟項目,發揮錳系正極新能源電池材料支撐無人機制造等國家戰略安全需要。

一是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固基”。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2023年以來,能礦錳業引進錳系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領域領軍人才、拔尖人才,承擔堿錳新品、錳渣無害化資源化“卡脖子”項目攻關,發揮“第一資源”關鍵效能。同時,公司外聘中科院軟件研究所、中南大學、貴州大學等專家教授參與研發,筑巢引鳳,形成博士15人、教授9人、高工4人領軍的90人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實施“外腦”破冰行動,建立“管理、技術、操作”三支人才晉升通道和科技人才庫,完善科技人才職稱津貼、通勤費補助、項目獎勵激勵機制,科研人才干事創業激情競相迸發。二是加強研發投入“夯基”。堅實的硬件設施與充足的資金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能礦錳業已建成3090平米研發中心,已投入研發資金5862.2萬元,建成基礎試驗平臺、中心化驗室、中試基地、研發檢測設備等硬件設施,擁有“貴州省電池用錳材料工程技術中心”“貴州省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兩個省級平臺,獲批貴州省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重點實驗室,擁有核心專利27項、企業標準9項,為貴州國企在錳基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領域的發展筑牢了根基。三是強化產學研合作“強基”。能礦錳業深知產學研合作對于科技創新的強大推動作用,積極加強與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同時,圍繞貴州省“富礦精開”戰略,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加速科技成果轉化。2024年以來,完成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錳冶金渣在硅酸鹽混凝土制品及水泥中的應用示范項目”結題,并承擔貴州省“電解錳渣無害化及資源化利用”“高性能錳基功能材料制備”等科學技術榜單項目。目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領軍,能礦錳業參與的貴州省2024年科學技術榜單“低品位碳酸錳礦高效浸出”項目已通過技術答辯,充分彰顯能礦錳業創新研發能力。
二、對標一流,管理提升,觸發科技賦能“驅動力”
2023年以來,能礦錳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有效應對風高浪急的市場風險挑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對標世界及國內一流企業。能礦錳業敢于向世界一流企業學習、與世界市場接軌。積極應訴歐盟、日本反傾銷國際訴訟,并憑借自身實力爭取到了較為有利的出口稅率。公司還迎接了日本松下訪廠考察、體系審核,借機引入一流企業管理標準、工藝標準,矢志成為世界一流新能源電池材料優質供應商。2024年,能礦錳業電解二氧化錳產品成功自主出口波蘭、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產品全面進入下游頭部企業,獲得了市場充分肯定和認可。二是推進數字化工廠建設。建立“風水電汽”智能化平臺系統,實施風水電汽全過程監控。關鍵生產工序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統,實現精準投料、補水遠程控制,年創效70余萬元。實施電解工序在線監測,提升產品優等率,提升員工作業安全系數,數字賦能在企業生產中的優勢得到充分顯現。三是打出降本增效“組合拳”。2023年以來,能礦錳業深刻認識到管理對于企業質量與效益提升的關鍵作用,全力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建立以車間工序為核心的成本管控“倒逼模型”,以班組績效考核為杠桿,實施成本管控下道工序倒逼上道工序,打出工藝優化、采銷管控、降本增效“組合拳”。2023年利潤總額較上年降本增效6041萬元,2024年同比再降本近5000萬元。四是科技賦能綠色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24年,能礦錳業積極探索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的新路徑,通過技術創新和跨界合作,深入挖掘錳渣在建筑材料、環保材料領域的應用潛力,努力為錳渣尋找綠色“新家”,成功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嚴格控制污水處理藥劑配比和單耗,強化成本管控措施落實。2024年,能礦錳業及建強公司的污水處理費較2023年降低了320余萬元,在綠色發展與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富礦精開,持之以恒,提升科技賦能“傳導力”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其高效開發利用至關重要。2023年,能礦錳業立足錳資源稟賦,落實“富礦精開”戰略,緊盯“精準配礦、精深用礦”目標,發揮創新型企業優勢,科技賦能“富礦精開”,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瞄準“精準配礦”發力。借助“錳三角”地區資源優勢,積極協調地方關系,與意向單位優勢錳礦資源開展聯合開發,考察省內外錳礦資源,為掌控和儲備前端資源創造有利條件。二是瞄準“精深用礦”發力。盡管能礦錳業在產品開發上已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但堿錳產品屬錳系電池高端材料,其生產技術復雜、市場價值度高、核心競爭力強。2024年,由公司領軍人才“掛帥”實施技術創新,僅用1個月時間便攻克生產和技術瓶頸,實現堿錳新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一次性成功,創造業界新記錄。2024年4月,能礦錳業面對海外礦價大幅上漲、產品成本飆升的經營困局,能礦錳業全力探索國內礦替代海外礦的“兩礦法”新工藝,成功實現“還原焙燒法”向“兩礦法”的工藝轉變。首次采用國內低品位錳礦替代進口礦取得成功,噸產品成本大幅減低,“精深用礦”實踐在生產經營危機時期展現出強大的決定性作用,彰顯了科技賦能的“傳導力”。
四、主業培育,深度挖潛,夯實綠色發展底色
能礦錳業圍繞“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戰略部署,全力筑牢綠色發展底色,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實施“貴州省中低品位碳酸錳礦高效采選冶技術及示范”項目攻關。2025年,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省內同行業企業,組建產學研團隊,以中科院院士領軍,匯聚了長江學者、國家杰青、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及工程技術專家領銜的多學科精英,共同開展中試線建設,形成以中低品位碳酸錳礦為原料的電池級硫酸錳、電池級四氧化三錳的技術和產品孵化,為新能源材料產業綠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二是開展“貴州錳系新能源電池材料和固廢渣資源化利用中試基地建設及其運用研究”。為探索和開發多錳系電池材料,有效解決錳系新能源材料產業生產過程中產生錳渣污染問題。2025年,能礦錳業開展“電池材料和固廢渣資源化利用中試基地建設及其運用研究”,推進“堿式硫酸錳抑制技術”“硫酸錳溶液法制備電池級四氧化三錳裝備技術”“錳渣膠凝前驅體協同膠凝水化機制研究”等技術研究,以期推動產品多元化、高值化,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推進貴州錳產業鏈綠色健康發展。三是著力實施項目建設、招商引戰工作。2025年,能礦錳業以招商引戰為契機,著力解決當前產能規模小、市場風險能力不足的生存發展瓶頸,助推企業減虧止損,實現綠色發展。
“十四五”期間,能礦錳業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科技賦能綠色發展,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之路,有效解決了產品單一、進口礦大漲、研發能力不足發展難題。如今,風好帆正懸,奮進正當時。未來的“十五五”,能礦錳業將繼續聚焦貴州“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戰略部署,提升電解二氧化錳產能,新建四氧化錳產線和錳渣無害化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推進錳礦山并購引戰合作,加快智慧工廠建設,提升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激發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綠色內生動力,圓夢錳業人智慧、綠色、安全、金融、幸福“五型能礦”愿景,全力助推能礦錳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續寫新的輝煌篇章。(通訊員:譚曉軍、周圍、甘孝劍;編輯:秦理茂;二審:路艷寧;三審:肖玲)
下一篇: 集團公司制度宣貫系列培訓順利收官



